資誠創新諮詢 劉鏡清
#inside未來日 #5G #資誠 #專網協作
去年開始我們做了研究報告,大家現在對基地台很討厭,但是當我們把small cell 的基地台去問美國市場消費者,因為非常小,所以有超過67%的客戶不討厭甚至可以接受。但是商機看得到吃不到,因為電路板跟4G的不太一樣,因為速度要快要耐溫等等。關鍵是吃得到吃不到。
我們認為全球比較好的機會是在企業界,91%認為5G可以找到更好的機會,85%~89%認為是有機會提升表現。但說到挑戰部分,74%的消費者不會更換到5G,而且只願意多花50元美金去更換手機,而企業部分有89%不會願意在第一波去更換5G。另外在5G上網部分,消費者願意花費的費用只有4~5美金。
目前也只有26%願意為了5G更換手機,但願意為此換電信商的是多的。整個市場來說,40歲以下的消費者才是5G的主力,年紀大的就是看安全。而看5G在製造業的挑戰,在英國有些跟Bosch的實驗,比較安全,跨公司的整合度也比較高,但機器聯網的部分目前還沒有共識,成本也比較高,還沒有找到很好的降低成本的方式。
另外一個問題5G除了Opex 略高於4G,在Capex部分若自己做基地台比4G多8%成本,共構也會高6%成本。Opex 跟 Capex 很高,成本很難下來,而消費者願付金額又低。但是另一方面,電腦視覺的需求再增強,工廠線上很多,都需要大量的傳輸,這個機會是大的。3.5GHz 目前是比較共通的其他還沒有相當共識,換句話說手機的共通性會有一段路要走,以前2G/3G時代也都有這樣的問題。
目前發展5G速度的前八名,顯然中國跟韓國美國是在比較前面。而如果你是電信商,要先解決建置成本,然後建平台可以做更多發展,5G比其他時代建立平台是比較快,再來是大家要建立B2B2X,商業應用產生。對電信商來說,基地台是沈沒成本,因為已經發生了,每增加新的服務與應用都是新的,增加新的服務的毛利是高的。解決這幾塊之後,在健康、製造、交通是比較有機會國家發展方向,另外,Utility也是一塊很大的市場。
再來5G的佈建,會從密集都會區開始、一般都會再來比較郊區。從前面開始不的時候是固網、基地台、安全商機,接下來到無人機等等。這裡講的是公眾網路,很多工廠開始佈建自己的內網,若能夠成功的話會在工業發展上有一席之地。
若各位公司成立,有個想要的5G產品,結果那地方沒有架設基地台就可惜了。
如何達到5G的商機呢?解決現在的抱怨,做過去做不到的事情,滿足未滿足的需求。例如我們過去做很多橋樑郊外的水位,偏鄉頻寬最低的地方是512K,根本無法做醫療,政府一直希望可以補助電信商去提升頻寬,用5G是有機會做到的。另外像穩定性,自駕車,工廠自動化,無人機監測等等是有機會的。
怎麼做呢?建議要解決賣給誰,怎麼做,還有價值的創造方式。我舉個例子,例如像坐飛機一樣,有不同的艙等,我創造不同的收費模式按照價格給不同的頻寬。再來是跟第三方合作,我們希望是強強連線,但當你不夠強的時候打入白牌的市場,還有從過去的B2B變成B2B2C。例如Netflix在英國賣給客戶影片跟頻寬是一起銷售的,我相信5G開始的時候會沒有吃到飽,那是整個設備攤提到一定程度才能賣的方式。
我們建議有五個角度可以看自己怎麼賺錢,例如用第三方比較強勢的實力,例如遊戲廠商Twitch提供很多4K遊戲,電信商跟他搭配連頻寬帶遊戲一起賣,整組可以在手機也可以在筆電上使用。再來是第三方市場的滲透,例如有人在某個國家的交通單位做很久智慧交通網路很多,就利用他們去成長。再來是利用自己的能力成長。還有品牌性的關聯性,例如有些工廠像是研華科技在工廠關係很好,可以做即時監控系統,主管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監控,5G安全度也高很多。再來是找到關聯性高的廠商,看誰會有這些需求做edge computing 或者影片供應商。
我們認為在Utility有很多機會,例如中緬油管。從緬甸將油管走到中國,用直升機看不清楚,但可以透過無人機或者機器在油管裡面,才能知道哪裡有問題。或者在海外挖油田挖礦稻田森林的巡視守衛等等,透過5G可以看到即時高解析度的照片,交通等等也是相同。因此能賺錢的地方包含底層的感知器,到各種地方。
例如德國漢堡的HVV系統可以串連各種交通工具,包含汽車、火車、高鐵等等用一個app付錢累積點數,把移動問題解決。也因為這樣車聯網在V2I 跟 V2R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串連,打入生態圈的話都有生意可以做。在業界分成大生態跟小生態,小生態就是環繞車子還有保險的生態圈,大生態圈則包含娛樂等,包含感知層通訊層平台層應用層都可以收費。根據平台產生整以生態圈都可以收費。
總結,有個right to win 的5G模型,把5G網路做好,商業模式創新模式想清楚後,做大規模的協作。投資回報會比較有機會。